一、光互连技术的崛起与优势
在现代高速数据传输领域,光互连技术凭借独特优势崭露头角。与传统电背板连接相比,光学信道在宽带范围内频率响应相对平坦,而电信道存在严重衰减问题,且衰减程度随频率急剧上升。这种显著差异使光互连技术能有效消除诸多信道限制,同时降低系统复杂度与功耗。例如,借助波分复用技术,光互连可实现高信息密度传输,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电信及数据中心连接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光纤作为光通信核心,其工作基于全内反射原理。光纤基本结构由高折射率纤芯区域和低折射率包层材料构成。这种折射率差异(纤芯折射率n₁大于包层折射率n₂)为全内反射创造了条件。当光以合适角度进入光纤,会在芯-包层界面不断反射,沿光纤长度传播,极少逸散到周围介质。
光在光纤内传播与模式概念紧密相关。模式是光在纤维边界反射时形成的满足共振条件的特定干涉图样。根据支持传播模式数量,光纤可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这种分类对系统性能和应用场景影响深远。
多模光纤纤芯直径较大,通常为五十或六十二点五微米。较大纤芯尺寸便于耦合光,降低了组装成本并简化了对准要求。然而,这也导致多个传播模式可同时存在于光纤内。
多模光纤主要性能限制是模式色散。不同模式沿不同长度路径穿过光纤,导致到达接收端时间不同,引起脉冲展宽。通过简单几何分析可知,沿光纤纤芯直线传播的光比以陡角从芯-包层界面反弹的光更早到达。这种时延差异可通过涉及纤芯和包层折射率、光纤长度以及光速的关系式量化。例如,对于纤芯折射率为1.48、相对折射率差为0.02的一公里光纤,脉冲展宽约为113皮秒。若希望此色散仅占比特周期约10%,则在1公里距离上最大数据速率被限制在小于1G比特每秒。
尽管存在限制,多模光纤在特定应用中仍具价值。它通常用兆赫兹-公里的带宽-距离乘积表征,传统多模光纤可能提供两百兆赫兹-公里,而优化的现代多模光纤可超过2G赫兹-公里。这些光纤主要用于建筑规模的计算机互连和较短的数据中心链路,在10G比特每秒传输时工作距离一般为1百至3百米。
单模光纤设计与多模光纤不同,其纤芯直径更小,通常为八至十微米。这种小尺寸将光传播限制为本质上一个横向模式(尽管该模式可存在两个正交偏振态)。小纤芯直径在组装时需更仔细对准,增加了制造成本,但在长距离传输方面性能优势显著。
通过仅支持一个传播模式,单模光纤消除了模式色散这一限制因素,使传输距离可超过一百公里而不会出现多模系统中的脉冲展宽问题。在极长距离上,光纤损耗和色散等因素变得重要,但对于十公里以下的数据中心规模互连,这些影响通常可忽略不计。此时,长距离传输的主要性能限制变为光纤衰减而非色散相关的信号劣化。
光纤损耗特性是理解光通信中某些波长区域成为标准的关键。石英玻璃光纤损耗与波长相关,主要源于瑞利散射、材料杂质吸收以及其他导致信号传播衰减的物理机制。
损耗谱显示了几个不同的传输窗口,在这些窗口处衰减达到局部最小值。标准石英玻璃光纤在一千五百五十纳米附近实现最低损耗,衰减降至约零点二五分贝每公里。相比之下,射频同轴电缆在十吉赫兹时的损耗约为五百分贝每公里,两者损耗差异巨大,这从根本上解释了光纤在长距离通信中的主导地位。
1550纳米附近区域带宽较大,覆盖约95纳米或11太赫兹,该范围分为两个标准传输波段:从1530到1565纳米的常规波段或C波段,以及从1565到1625纳米的长波长波段或L波段。此外,在1310纳米附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始波段或O波段,覆盖1260到1360纳米,该窗口特殊价值在于光纤的色散在此波长处接近零。同时,850纳米附近窗口仍用于短距离通信,主要是因为在该波长处可获得成本较低的光源和探测器。
虽然单模光纤仅支持一个传播模式,但波分复用技术为增加其信息容量提供了有力手段。波分复用允许多个独立信道通过使用不同光波长共享同一光纤,每个波长承载单独调制的数据流。
这种技术有效利用了光纤中可用的几太赫兹带宽。与以太赫兹速率调制单一波长相比,波分复用允许许多单独波长各自以每秒数十吉比特独立调制,总数据速率轻松达到每秒太比特级别。如今,波分复用技术已成为现代长途电信系统的基础,并在数据中心互连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带宽需求。
尽管光纤提供了极宽的低损耗带宽,但高速通信仍面临一些限制。其中,色散是重要因素。光纤会分散宽带信号,因为不同频谱分量在介质中以不同速度传播,这种现象源于折射率的波长依赖性。
色散通过色散参数D表征,标准单模光纤在1550纳米处的色散参数约为17皮秒每纳米-公里,这意味着信号不同波长分量在传播时会累积时延差,导致接收端脉冲展宽。
光纤带宽有两种不同定义。假设频谱纯净的信号,光载波带宽在1550纳米附近可达11太赫兹,但调制信号带宽往往受色散限制。例如,对于使用激光线宽为1纳米的1公里标准单模光纤,调制信号带宽仅为几十吉赫兹。而波分复用技术通过使用跨越宽光学带宽间隔的多个载波,绕过了这一限制,实现了整体每秒太比特级别的通信速率。
色散在光学系统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可能降低信号质量。模式色散发生在多模光纤中,不同传播模式速度差异导致脉冲时间展宽,这是多模系统的主要限制。
在单模光纤中,当调制光载波不同频率分量以不同速度传播时会产生色散,脉冲展宽取决于光纤的色散参数和发射器的频谱线宽,而该线宽由源激光器相位噪声、调制方案以及调制技术等因素产生。
此外,还有偏振模色散。当光纤具有略微椭圆形的纤芯或经历不对称机械应力时,水平和垂直偏振模式会以略微不同的速度传播。与色散不同,偏振模色散具有统计不确定性,其脉冲展宽通过偏振模色散参数表征,并与距离的平方根成比例。幸运的是,对于10公里以下的数据中心规模互连,偏振模色散通常较小,传统光纤约为两皮秒每平方根公里,新光纤可达零点一皮秒每平方根公里,这种效应通常可忽略不计。
为理解色散对信号的确切影响,需检查光纤的脉冲响应。对于高斯光源,信道脉冲响应可用数学表达,理想脉冲输入在输出处会扩展为高斯脉冲,其扩展的双西格玛宽度等于色散参数、光纤长度和源线宽的乘积。
当输入脉冲和光纤的脉冲响应都是高斯型时,数学分析相对简单,输出脉冲宽度可计算为输入宽度平方和色散引起的扩展平方之和的平方根。例如,一个一百皮秒的输入脉冲通过一公里具有十七皮秒每纳米-公里色散的光纤,使用一纳米线宽源,输出宽度约为一百零一点四皮秒。
对于使用非归零调制的系统,为保持可接受性能,一个实用准则是将色散引起的扩展限制为小于半个比特周期,这对应于允许脉冲宽度增加约百分之十二,系统分析显示会转化为大约一分贝的功率代价。在频域方面,这意味着光纤的三分贝带宽应超过比特率的0.75倍,对于10G比特每秒系统,至少需要7.5G赫兹的光纤带宽以避免过度失真。
当光功率水平过高时,各种非线性效应可能会扭曲或衰减光信号。例如,自相位调制是光脉冲通过光学克尔效应诱导不同的折射率变化从而产生相移;波分复用系统中的交叉相位调制允许一个波长的强度影响另一个波长的相位;受激拉曼散射涉及光子从诱导的分子振动散射产生不同波长的光;受激布里渊散射源于光子与光纤中的声波相互作用;波分复用中的四波混频会产生互调产物,类似于电系统失真。
这些非线性效应主要在光纤中光功率过多时产生问题。缓解策略包括降低光功率水平,并使用前向纠错补偿由此产生的误码率劣化。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具有适度色散的光纤,允许波长以不同速度传播并减少交互时间。对于十公里以下的短距离数据中心互连,在适当的功率水平下,非线性效应通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集成化发展,与标准硅工艺兼容的光子波导应运而生。这些结构使用硅芯,周围环绕二氧化硅或类似包层材料,与光纤构造类似,但尺寸小得多。
常见的硅基光电子波导架构有脊形波导和线型或矩形波导。硅(约3.5)与二氧化硅(约1.5)之间的高折射率对比使得亚微米横截面尺寸成为可能,同时保持单模操作。例如,典型的线型波导尺寸可能为320纳米宽乘以220纳米高,强限制使得芯外的倏逝场在约三百纳米内衰减,允许平行波导之间紧密间距,并且小于五微米的紧弯曲半径也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紧凑的光电子集成芯片。
绝缘体上硅工艺自然提供了足够限制光学模式垂直所需的厚埋氧化层,允许相对低损耗的波导,典型报告值约为一分贝每厘米。然而,在体硅工艺中实现光电子技术面临挑战,由于薄的浅沟槽隔离层,光学模式的大部分会泄漏到硅衬底中,在不进行工艺修改的情况下会导致接近一千分贝每厘米的高损耗。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替代方法在金属化层上方的后端工艺中制造波导和光器件,这不仅减少了有源区域消耗,还允许晶体管和光器件工艺的独立优化。例如,尺寸约为四百五十乘以五百纳米的氮化硅波导可以实现接近一分贝每厘米的类似损耗性能。
在光纤的大模式与硅波导的微小模式之间实现有效光传输是重大挑战。光纤与小硅波导之间的直接对接或边缘耦合效率极低,由于严重的模式尺寸失配,通常会产生约二十分贝的损耗。
为解决这一问题,已开发了多种复杂的耦合方法。垂直渐变波导在芯片边缘附近逐渐增加波导高度,创建绝热渐变以将光纤模式转换为匹配波导模式,该技术可实现接近三分贝的损耗。反向渐变波导则将波导高度向下渐变,使光学模式从波导芯中离域化,更好地匹配更大的光纤模式,经过仔细优化后,损耗可低于一分贝。
表面光栅耦合器为许多系统提供了实用优势,它将光纤从芯片表面上方以特定角度引入,通过光栅图案将垂直传播的光耦合到水平波导中。顶面接入的便利性使其在许多情况下更受青睐,尽管相比边缘耦合存在轻微效率损失。现代光栅耦合器在约1537到1557纳米的20纳米波长范围内可实现1到1.5分贝的损耗。
在光通信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光谱测量技术也在同步进步。景颐光电设计生产多种光纤,如抗紫外石英光纤、深紫外石英光纤、可见光玻璃石英光纤、近红外石英光纤、中红外石英光纤等。这些光纤具有专业化的设计,能够达到高通量的特点,并且配合景颐光电的微型光谱仪、光纤光源及其他光谱配件,可以搭建多种光谱测量系统。
在光通信中,对光信号的精确测量和分析至关重要。光谱测量系统可以帮助检测光信号的波长、强度、光谱分布等参数,为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光谱测量系统可以监测光信号在不同波长下的损耗情况,从而选择最合适的传输窗口和波长,提高光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光谱测量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高速光互连技术可以实现光谱测量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快速数据传输,提高测量速度和精度。例如,在多通道光谱测量系统中,光通信技术可以将不同通道的光信号快速传输到探测器进行分析,大大缩短了测量时间。
此外,景颐光电的光纤产品在光谱测量系统中的应用也为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抗紫外石英光纤可以在紫外线环境下稳定传输光信号,为光通信系统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保障。深紫外石英光纤则可以用于深紫外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拓展了光通信的应用领域。
设计完整的光链路需要全面且仔细地计算从源到探测器的所有损耗贡献。以基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850纳米多模光纤链路为例,如果激光器提供相对于一毫瓦为三分贝的平均功率,消光比为7.3分贝,则光调制幅度可达相对于一毫瓦约4.4分贝。激光器与光纤之间以及光纤与光电探测器之间的耦合损耗可能各贡献约1.1分贝。对于光纤传播损耗和色散可忽略的短距离,假设三分贝裕量,接收器必须实现约-0.8分贝相对于一毫瓦光调制幅度的灵敏度。
可实现的链路距离受到光纤损耗和色散的限制。对于具有2.3分贝每公里损耗和四点七吉赫兹-公里带宽的高性能OM5多模光纤,25G比特每秒链路在约250米处受模式色散限制,远在几公里的损耗限制之前。
而使用环形谐振器调制器的单模光纤系统则表现出不同的权衡。从相对于一毫瓦为五点三分贝的连续波激光器开始,损耗通过激光器到芯片耦合、波导传播、调制器插入损耗、两端的芯片到光纤耦合、下降滤波器插入以及最终的光纤传播累积。对于标准SMF-28光纤,1550纳米处18皮秒每纳米-公里的色散限制在更高数据速率下显著限制距离,不过在色散几乎消失的1310纳米处操作,为在25G比特每秒及以上运行的数据中心规模链路提供了相当大的距离优势。
深入理解光学信道的这些基本特性,包括光限制和传播的物理原理、各种色散机制及其影响,以及光纤和集成光电子技术中的实际实现,对于设计能够持续推动数据传输容量和距离边界的高性能光通信系统至关重要。同时,景颐光电在光谱测量系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也为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光通信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光谱检测 #石英光纤 #深紫外石英光纤 #定制石英光纤 #低羟基石英光纤 #y型石英光纤 #光谱测量系统 #微型光谱仪 #光纤光源 #光通信 #高速光互连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色散 #非线性效应 #硅基光电子波导技术 #光耦合 #链路预算